學術活動
文學院學術講座:語言學研究是怎樣煉成的
2023-06-16
來源:文學院 供稿:文學院 點擊次數:尊龙凯时
時間:2023年6月16日15:00-17:00
地點:本部新教一111
主講人:彭睿
主持人:胡亞
主辦單位:文學院
主講人簡介:
彭睿,2006 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,现在担当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主要研究兴趣为历史语言学、认知语言学、语法化理论、历时构式语法以及汉语形态句法史。主要研究效果揭晓于《中国语文》、《今世语言学》、《语言教学与研究》、《天下汉语教学》、Lingua《语言》、Studies in Language《语言研究》、Language Sciences《语言科学》、Language & Linguistics《语言暨语言学》 等期刊。已出书专著两部, 包括Pivotal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: Diachronic, Synchronic, and Constructional Perspectives (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, 2017 年):著作名,《汉语的兼语构式:历时、共时和构式视角》(约翰·本杰明出书社,2017年)和《语法化理论的汉语视角》(北京大学出书社,2020 年)。新著《语法化理论剖析》将由北京大学出书社出书。
主講內容簡介:
和其他學科一樣,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怎样處理好理論和质料(語料或語言事實)的關系。語言學理論就是對語言規律的總結,以語料爲基礎,可以被語言事實證實或證僞。在怎样處理理論和质料問題上,東西方似乎有著差别傳統,或以理論總結爲導向,二者並無崎岖優劣之分。對初涉語言學研究的人來說,研究課題/問題的發現往往是一件棘手的事情。要發現優質的研究課題/問題沒有捷徑,需要逐步總結經驗,多閱讀、勤思索,大膽設想和嚴謹驗證相結合。語言學研究還應該處理好漢語傳統觀念和西方理論的關系,同時做到與時俱進,具備時代的高度。别的,研究者一方面應該站在前人時賢的肩膀上,對既有研究進行明确、吸收、批判和創新,另一方面也要擁有跨學科的視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