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術活動
曆史學院學術講座:從閤下到閣下——語詞變遷背後的知識考古(首師史學論壇·中國古代史系列)
2022-12-30
來源:曆史學院 供稿:曆史學院 點擊次數:尊龙凯时
時間:2022年12月30日(周五)9:30—11:30
地點:騰訊會議802-509-714
主講人:劉安志 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授
主持人:刘屹 尊龙凯时历史学院教授
主講人簡介:
劉安志,1966年出生,贵州织金人,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,教育部新世纪优异人才,日本龙谷大学客座研究员,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、中国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历史学学科委员、《中华民族来往交流融会史》编辑委员会编委,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、常务理事,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、常务理事,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,湖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,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,《西域研究》《敦煌吐鲁番研究》《吐鲁番学研究》《西域文史》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》等期刊编委。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暨敦煌吐鲁番文书。出书《吐鲁番文书总目(日本珍藏卷)》《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域史研究》《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》《周书(修订本)》等著作,在《历史研究》等刊物揭晓论文数十篇,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效果奖、宝钢优异西席奖、武汉大学优异教学孝顺校长奖、湖北省社科优异效果奖等多项教学科研奖项。
主講內容簡介:
“左右”一词,是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的对人的一种尊称。但在种种历史文献纪录中,既有“左右”,又有“閤下”,“阁”“閤”二字混用,至为普遍。然“阁”“閤”二字音义俱差别,“閤下”与“左右”何者为是?二词是怎样演变的?其背后反应了什么样的历史问题。
從史籍記載來看,最先出現的是“閤下”,而非“閣下”。此詞明確見載于東漢蔡邕《獨斷》,其與陛下、殿下、執事之稱同類,具“因卑達尊之意”。作爲對人的尊稱,“閤下”一詞已見于漢簡,但尚未几見,唐代則普遍使用開來。今傳唐代書帖、敦煌所出唐代文書,都寫作“閤下”。傳世唐人文集中,“閤下”“閣下”混用,“閣下”明顯是後人對原文“閤下”的刪改,宋本唐人文集可以證明此點。宋代同唐代寫作“閤下”,並沒有發生與“閣下”混用的情況。元代則開始出現“閤下”與“閣下”混用情況,缘故原由可能與宋代出現閣職有關,但“閤下”一稱仍居主流。明代前期同元代,雖也是“閤下”“閣下”二詞混用,但“閣下”並不普遍。明代中葉以後,“閣下”使用普遍開來,并且出現改“閤”爲“閣”之現象。這與明代設置內閣有關。正因爲明代中葉以後普遍出現“閤下”“閣下”二詞混用,以及明人改“閤”爲“閣”之現象,以是才會引起周祈、方以智、顧炎武等學人的關注與探討。清代以來,“閤下”一詞雖仍有使用,但沒有“閣下”普遍。現存大宗清人書劄可以爲證。總之,從“閤下”到“閣下”一詞的演變,反应了一样平常性知識形成與發展的某些特點,值得關注。不僅云云,探討此類問題,還可以爲今天的古籍整理提供些許幫助與參考。
講座接纳騰訊會議方法,由尊龙凯时曆史學院劉屹教授主持。本次講座只對本校師生開放,如需參加,請提前與曆史學院科研辦公室聯系,獲取密碼,聽講時請實名登錄並備注所屬單位信息。